数字化转型需创新合力推进
当前国家正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对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其中也强调了BIM技术应用以及BIM技术与其他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转型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人才的匮乏,一些建筑企业长期困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未能充分发掘数据的价值等。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广阔市场,创新企业该如何前行?欧特克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邵建,携手合作伙伴陕西思地三维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蔡杨、芥子数据(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日洪、上海秉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夏海兵、福建省晨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开发从行业发展角度、企业创新点等方面,一起分享了解题思路。
记者:今年欧特克推出行业数字生态加速计划,能否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李邵建:欧特克从成立至今的初心是建设一个生态,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和转型,仅靠单独的一家企业是不够的。只有一个开放、兼容、包容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真的去催生满足我们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真正促成这个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整个业务成功转型,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或者面对更多的挑战。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生态也让欧特克自身能够去开阔视野,真正了解行业中的一些业务的痛点,去寻找和定位,为潜在的合作伙伴的业务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然后把他们纳入到这样的生态体系中来。
我们与合作伙伴最先起步的是技术合作,其实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去面向这个行业,希望这个行业能够接受这样的理念,一起来建设这样的生态;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目前还在探讨过程中。
记者:欧特克行业数字生态加速计划的亮点是什么?
李邵建:我觉得客户的反响非常热烈,超出我们的想象。从首届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大赛就体现出来,无论是从参赛企业的数量,还是他们本身的一些技术质量,甚至跨界融合的宽度,都是超过我们想象的。
可以看到,其实每一个真正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创新的企业都在期待这样一个生态的出现和繁荣。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很快得到大家的呼应。这也证明了这个生态就是欧特克的生态,这个生态应该是行业的生态,欧特克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者、呼吁者和参与者。
记者:企业的创新点在哪些方面可以推动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蔡杨:在BIM行业中,我们做的一个创新点,是在整个管理上加上了时间维。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构件,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化,在产生变化的过程中会对这个场景产生影响。我们在这块设计了一个比较优秀的时间管理系统,对整个时间周期上的变化,进行管理和预判。我们可以分析出,随着时间变化,这个场景和施工的每一个元素产生的变化和变化趋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降低整个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样我们的价值空间出来了。
曾开发:我们更注重的是在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我们很感谢欧特克给了许多的产品,但是在“最后一公里”应用上,要切合国内实际的情况。“最后一公里”,就是我们的创新点。量、钢筋、出图,就是在“最后一公里”,根据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把欧特克的产品,做“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真正把BIM的应用落到实处。
郑日洪: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个是AI的辅助决策,还有一个是AI的价值工程,这两块基本上是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中国的市场巨大。比如AI的投资决策,我们是可以把它提升十倍,然后可以带来3%~5%的效益提升。
另外AI的价值工程在车库优化这一块,如果我们运用这个系统,能够带来3%~10%的车位提升。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领域来,共同营造这样的生态,去推进数字化变革的过程。
夏海兵: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大概在八年前开始研发,我们并没有去参考和比选现有的市场上一些产品,更没有人在开源的基础上去做二次开发。我们是从工程行业现在以及未来可能会遇到一些极限的承载需求,还有计算机学科的技术路线出发,从性能、效率、可持续性,多个角度去设计。而且我们还创造出了很多算法,这些算法可以确保我们的引擎在相对不依赖硬件性能的情况下,获得高效的性能和效率。商业层面,我们的想法跟欧特克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希望寻求合作伙伴,来建立一个行业生态。
记者:工程建设行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又面临老龄化的问题,未来这些劳动力是否会被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
夏海兵:我个人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其实劳动力跟生产力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要的是生产力。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工程建设行业的劳动力正在逐年下降。其实我们已经享受过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接下来工程建设行业如何高速、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够大幅的提升工程建设行业的生产力,才能重新放大生产力带来的价值,才符合工程建设行业在新的阶段发展的需要。
郑日洪:在结构转型过程中,不管是个人也好,还是企业也好,行业也好,如果是逆转型的话是会被淘汰的,这是必然的。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应该去拥抱新技术。我们推出AI+BIM核心的技术,包括AI的独特领域,还有AI其他领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服务来提升个人、企业、国家的竞争力。我们的愿景跟欧特克一样,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这样的过程。而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蔡杨:人工智能发展得虽然非常快,但是现在还处在一个相对早期的状态。我们虽然在做AI,但是都要做到一个具体的点上。当做到具体点上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大量的投入。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如何去适应人机交互共生的环境,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工程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现在又是老龄化严重,在转型过程中一定会产生阵痛,但是也是存在一个新的机会。
记者:行业中面临的人才危机,该如何应对?
李邵建:未来的劳动力,其实就是很重要的命题。确实有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或者原来传统的工作岗位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
人才的缺乏有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在整个专业教育阶段,从业人员学习的课程和掌握的技能在他们进职场以后并不是职场所需要的,所以他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出现脱节。另一方面,就是进入职场以后或者进入专业实践领域阶段以后,从业人员的知识能不能不断更新、技能能不能不断提升,因为外部的业务需求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职业培训教育、专业培训教育,甚至相对应的人才的资格认证体系也要不断更新。
再者,我们的投入经常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浪费,所谓的浪费就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特别是对技术的投入,这种投入没有产生所期望的结果。有很多企业是可以不断试错的,比如很多头部企业,可是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他们是没有能力试错的。如果因为可能没有产生效果的担心或者恐惧,阻碍了他们去尝试创新,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
夏海兵: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缺乏人才等问题。我觉得可以套用木桶短板理论来说明。其实我们需要数字化转型发展要到一定阶段,方方面面都到这个点才行,一个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与人才,第二个是行业的政策,第三个是我们整体的技术水平。这几个方面相互之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螺旋上升过程需要我们行业所有人一起努力。
曾开发:“最后一公里”这个业务我们这五年投了一亿元多,投入是非常大的。企业做BIM,前几年都很有热情,但现在没那么热情了,因为很多事情没得到解决。秉匠是做自己的引擎,欧特克也有自己的引擎,欧特克是把这些人集中在一块,大家都在每一个点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建筑数字化的BIM应用。
郑日洪:“最后一公里”,其实还包括项目管理体系的本地化。管理模式方面,这也是最需要“最后一公里”的,这方面人才也是特别欠缺的。
记者: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的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李邵建:我们有不同类型的建筑业企业,不同的专业领域。现在决策层面上,可能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宏观的目标都有了,因为国家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来了,所以大家都有紧迫感,也有这样的目标,但是如何去实现,还是不够清晰的。
当然,可能一些行业的头部企业,他们有非常大的实力,可以去尝试。但是对于很多中等规模,甚至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要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如何去做,是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的。
从过去到现在发展的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处在初期热情或者说激情,然后在没有一个整体思维的情况下,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投入。
我觉得说成功为时太早。我觉得这里面应该有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做小产品,不要做能涵盖一切、解决所有问题的。要一点点地解决问题。
我们国家BIM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是香港地区,香港地区的一些实践也可以给我们内地同行做参考。香港政府在推进行业BIM应用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他们在技术规范层面上做了非常主动性的工作,当然不一定由政府部门自己完成,可以委托行业协会来承担这样一个角色,为行业推出了大量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以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指引。这些技术指引就让从业的企业,包括技术的厂商都能够参与进来,按照这个规范和标准为行业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另外在资金上也推出了非常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建筑业行业创新补助计划。
摘自《建筑时报》
文 吴真平
相关资讯
2023-11-23
2023-11-21
2023-11-14
2023-11-10
2023-11-07
2023-11-02
相关附件
Copyright © 2022 海安市建筑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1009525453@qq.com 联系电话:0513-8883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