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摆脱建筑企业发展困境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频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的结构、速度、动力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建筑产业,面对黑天鹅事件造成的发展冲击、新的发展格局和内在的发展需求,如何摆脱发展的困境,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话题。
— 1 —建筑业需要数字化转型发展
住建部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对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显而易见,面对数字经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作为历久弥新的建筑行业,也要驶入数字化赋能的新车道。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建筑企业发展增添一份动力,也可以为建筑行业摆脱发展困境提供一个新思路。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让数据来说话”,改变原先在数据断层情况下凭借人工经验的决策模式,转向由集成的全流程数据实时驱动业务流转的数字化模式,所以数字化能够在建筑企业项目运作的全生命周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使得业务决策更高效、更精准、更具效益。
近年来,数字化管理软件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为许多行业带来了数字化便利,建筑行业也已经有不少企业使用了智能项目管理软件,但是对比其他行业,建筑业数字化目前发展缓慢,数字化指数仅高于农业和屠宰业;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同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功能种类、实用性、灵活性都越来越高,但单一或几种管理软件的使用还谈不上建筑行业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知道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企业转型,提高运营效率,但在实际操盘数字化转型时仍不完全尽如人意,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是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和措施方法缺失。侧重强调于企业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但技术层面没有统一指导,数据孤岛在各应用系统间广泛存在,同时涉及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标准体系不健全。
二是数字化建设中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企业战略层面,缺少整体战略、目标及自身范围的数字化应用技术路线图。企业高层对自身数字化所处阶段缺乏准确认知,没有对数字化转型的明晰洞察;在项目执行层面,项目管理数据采集依然存在方法问题,不同业务部门间数据壁垒突出。只有解决技术标准和措施难题,才能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 2 —数字化技术可赋能建筑行业各方面
▌1. 数字化技术赋能营销管理
目前的营销数据收集多半依靠传统的表格填写,层层填写、层层收集、层层汇总整理,这种原始的数据统计模式存在不准确、不及时等多种问题。在数据分析方面,因为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是层层表格化传递,分析上也会存在各种问题,依靠这种数据分析产生的结果做出的营销决策有可能会出现决策误差、甚至是决策错误;在投标评审、营销资质信息管理方面,同样存在系统内各自为战、分头管理的问题。
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直接粗放的营销管理模式愈发不能满足项目拓展的需要。搭建涵盖项目信息管理、投标管理、营销资质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模块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各种营销数据,快速准确解构数据,分析过往项目承接情况,为未来的项目营销拓展提供硬性数据支撑。
在信息管理上,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更新统计信息,实时查看实时汇总;在投标管理上,使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过程记录、资料存储分享、中标分析等功能,对所有成功中标项目利用平台技术全面梳理,实现不同客户、不同类型项目自身的中标优势点分析,为后续的新项目拓展提供便利;在营销资质信息管理上,将下属各单位工程业绩、各类注册人员职业资格及个人业绩获奖、设备资料信息、企业资料信息等集中到数字化平台上,做到全方位共享,将下属各单位的优势整合为公司的集中优势,为项目营销做好服务支撑;在数据统计分析上,利用平台内录入的各类数据,分省份、专业、子分公司情况绘制经营市场画像,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好的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2. 数字化技术赋能施工管理
建筑项目施工参与方众多,产业链条内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数据流通程度较低,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孤闭,缺乏协同合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业主为建筑业务的核心主体,彼此之间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而导致建造业务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时有发生。
工程承包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业务阶段、多参与方协同的问题。工程承包模式将业务与权责集成,由总包方承担建筑建造多业务阶段的管理责任,以全局的管理思维协同项目内多参与方,减少因数据断层导致的资源浪费,最大化共享项目数据信息,提升项目管理及生产效率,最终保障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管理承包(PMC)、设计-建造(DB)等工程承包模式接连出现。如EPC业务模式,总承包方为核心责任主体,对设计-采购-施工等业务进行总承包,综合进行项目管理。
故而在横跨建筑施工业务多阶段多方的数字化协同应用上,建筑企业可依靠EPC等多种工程承包模式的基础,基于BIM、AIOT等技术,打造智慧建造协同管理平台,以项目制为基础,贯彻新工程承包模式下的先进项目管理理念,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的管控,推动各参与方之间业务、流程、数据协同。在智慧建造协同管理平台上,可以实现底层数据构建采集、多参与方之间的业务与数据流转协同、工程总承包方内部的数据分析经营管理,完成了从数据采集、数据流转到数据应用决策的闭环。
除在多阶段多方的协同之外,在施工节点上的技术应用也是数字化落地场景的重点。通过智能物联设备(智能物联、建筑机器人、工地无人机等)及产业大数据实现底层数据构建,运用各施工业务场景下收集的业务数据实现场景(进度控制、物资盘点、安全监控、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算量等)提效,最后汇集阶段内所有要素信息,实现施工阶段内的多参与方协同管理。这其中渗透使用了AI、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BIM等多种数字化技术。
在建筑施工阶段,应以BIM和物联网为技术基础,构建BIM+智慧工地云平台,将施工现场的碎片化应用集成至一个统一的云平台,累计施工业务中产生的业务数据。通过建立统一主数据、统一入口、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实现组件模块之间的协同与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服务于施工过程中的多参与方,为工地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BIM+智慧工地云平台可以将人员实名管理系统、AI钢筋盘点管理系统、塔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智能安全帽管理系统、VR安全教育系统、危险源在线监控系统等智能硬件设备系统统一集成,服务于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商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劳务管理、物料管理等多个管理维度,连接总承包方、分包商、业主、监理等多参与方,最终实现数据积累、驱动决策、节点性数据共通共享、实时监控、整体调配资源、全局统筹安排。精细现场管理的同时减轻工作压力,使项目数字化、在线化,实现可统筹管理的项目指挥中心,使现场施工难点得到针对性管理。BIM是实现工地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抓手,结合物联网、AI等技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可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与集成。
面向未来,建筑企业想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数字化技术作为有效支撑,通过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对自身产业链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改造升级。
建筑行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同时叠加行业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能够较好的走出数字化转型这一步,也是对摆脱企业自身发展困境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关资讯
2023-09-14
2023-09-12
2023-08-17
2023-08-16
2023-08-14
2023-07-25
相关附件
Copyright © 2022 海安市建筑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1009525453@qq.com 联系电话:0513-88838128